1.选择优良品种
在选择黄芪种子时,应该从两年生以上的黄芪植株上进行选择,在其中挑选品种一致、无病害、无虫害、长势强的单株,对这些单株做好标记,并且需要摘取顶疏花,单独进行管理。
2. 抢墒播种
在墒情不够好的情况下应该提前浇足水。
播种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春、夏、秋进行,春季播种必须确保土地温度在12℃以上,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地膜。夏季播种要及早进行,在幼苗出土后要做好相应的防晒工作。秋季播种在土壤封冻前进行。
3. 播种方法
可以采用条播与穴播。
3. 1条播
在畦面上每40 cm开一个横沟,沟深约为3 cm,播种时将草木灰、种子与肥料进行有机搅拌,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盖上1~2 cm的细土,稍稍进行压实。
3. 2穴播
在起好的畦面上按照30 cm(行距)×25 cm(株距),挖掘浅穴,每个穴中可以播下6~7粒种子,然后覆上1~2 cm的细土。在荒山荒坡面积较大时,也可用撒播,可大量节省费用。
4. 田间管理
4. 1幼苗的管理
在幼苗出齐之后,要及时进行间苗,避免幼苗因为过度拥挤而产生争肥夺水、互相遮阴的情况。在间苗过程中,要去除疙瘩苗、拥挤苗与瘦弱苗,等到苗高12~15 cm后需要进行定苗,条播按株距每隔12 cm左右留苗1棵,穴播每穴可以留下壮苗2~3棵。如果出现缺苗的现象,就需要及时进行补苗,补苗可以选在晴天或者阴天的傍晚时分进行,在补苗完成后有灌溉条件的需要及时对苗进行浇水。
4. 2除草
黄芪幼苗成长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在幼苗开始生长的阶段会出现只长杂草、不长幼苗,造成草荒的情况出现,除草需要和中耕相配合。中耕是为了疏松土壤、防止水分蒸发,切断土壤毛细管,起到防旱的作用。在大雨过后,中耕又可以起到防涝的作用,所以在幼苗长到7~8 cm可以进行第1次中耕,第2次中耕应该选择在定苗后,中耕深度一般以成株浅、行中浅、苗期浅、苗旁浅作为原则来进行,要做到不埋苗、不留草、不伤苗、不伤根。在栽种的第二年后每年进行中耕、拔草,进行清洁田园,有利于黄芪的正常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3施肥
与浇水黄芪比较耐旱,但是其幼苗阶段仍然非常需水,所以在这一时期应该注意及时浇水,在非旱季时就可以不用浇水,雨季时应该注意排水,避免黄芪根部发生腐烂。施肥建议使用有机肥。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