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连然街道“科普+非遗”主题活动点亮青少年多彩时光

当传统非遗技艺邂逅现代科学知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以来,安宁市连然街道科协融合文化传承与科学普及,为辖区青少年搭建起一座集“科普+非遗”于一体的成长乐园,让孩子们在趣味实践中浸润文化底蕴,于动手体验间解锁成长密码。

主动整合资源,搭建“科普+非遗”融合空间

走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间间活动室被巧妙改造成“非遗工坊”与“科普实验室”。面塑用的彩泥、剪纸用的宣纸、扎染用的染料等非遗材料,与放大镜、化学试剂等科普工具在这里并排摆放,让孩子们能同时徜徉于非遗文化与科学探索的双重世界。与此同时,街道科协主动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科普活动室、社区妇女儿童青年之家和辖区科技场馆等阵地资源,通过错峰排课,实现了“15分钟活动圈”高效覆盖,让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优质科普活动。截至目前,已有300多名青少年在这里打卡、闯关、成长。

精心设计课程,实现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

街道科协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结合其成长特点与兴趣爱好,精心设计“技艺传授+科学解析”双轨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科技志愿者,普及非遗技艺里的科学知识。面塑课上,孩子们一边学习捏制技法,一边探究材料特性;剪纸课上,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数理知识已悄然融入党徽剪刻中;扎染课上,孩子们亲身体验布料浸泡、染色、晾晒等工序,学习染料变化、水分蒸发等科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自然吸收科普知识,实现文化传承与科学普及的双重目标。

跟着需求“变脸”,打造系列特色爆款活动

“这个扎染的固色原理,用pH值来解释会不会更准确?”“希望加开掐丝珐琅的体验课。”这样的声音,在活动中不会被忽视。街道科协建立了“需求采集—动态调整—课程优化”的闭环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定期收集青少年和家长的意见建议。根据反馈,热门的面塑课已从每月2场增加到4场,“植物蓝晒科普”“种子博物馆”等户外实践活动也应需上线。“暑假科普非遗‘童’行”“指尖传承非遗美”棕编主题活动更是一经推出,就成为孩子们争相参与的“爆款”活动。

非遗热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的“双向奔赴”。孩子们捏出的“多肉面塑”萌态可掬,做出的“星空扎染”绚烂如画,赋予了传统技艺别样的青春气息。在连然街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和青少年“对话”的朋友。

下一步,街道科协将继续深化阵地融合与课程创新,不断夯实“科普+非遗”特色品牌,推动非遗文化在科学的滋养下焕发新活力,助力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更加缤纷多彩。

安宁市科协

责任编辑 张栩


科普中国
APP
科普中国
微信
科普中国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