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为什么要去深海进行钻探?海底钻机“海牛Ⅱ号”是如何工作的?技术的突破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海底钻机这一高难度的大国重器。
近年来,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连创新高。北京飞控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突破掌握50余项航天飞控关键技术,瞄准“更快、更准、更稳、更好”目标,为我国建造空间站、完成探月工程、跻身行星探测领域世界先进行列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1月15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丁遥七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齐鲁二号、齐鲁三号、珞珈三号01星、金紫荆卫星三号、四号、六号、吉林一号MF02A 03、04、07星、高分03D 34星、海河一号、沃福曼号、北邮一号、天智二号D星共14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利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发现并证明了一种新的高能量约束模式,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未来聚变堆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从705公里以外的浩瀚太空俯瞰地球,东方“雄鸡”正在变绿,东经117°北纬42°一块名叫塞罕坝的地方,从一片枯黄褶皱变为了翠绿绸带。“耳聪目明”的它不仅能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还能感知一条街、一座城、一座山的每一处改变。它用“眼睛”“耳朵”等捕捉的信息通过画面和信号等方式传给地面接收站,应用于生态环境等领域。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夸父一号”发射升空,且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2年12月13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卫星首批科学图像新闻发布会在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